无标题故事
你的位置:无标题故事 > 新闻动态 >
麻省理工学院突破性工艺:让铝与海水 “碰撞” 出绿色氢能新未来_镓铟_能源_化学反应
发布日期:2025-06-25 19:21    点击次数:135

在全球能源转型的浪潮中,氢能因其清洁特性被视作关键角色。然而,传统制氢依赖化石燃料的现状,使其 “绿色” 属性大打折扣。近日,麻省理工学院(MIT)工程师带来一项颠覆性突破 ——利用铝和海水制备氢气,不仅实现全生命周期低碳排放,更开辟了一条可持续的氢能生产新路径。

一、核心技术:铝与海水的 “化学反应”

(一)突破铝的 “自我保护” 机制

铝在空气中易形成氧化铝保护膜,阻碍其与水反应。MIT 团队发现,镓铟合金可破坏这层屏障:

将废铝(如回收汽水罐)粉碎后,用少量镓铟处理,制成活性铝颗粒; 活性铝与海水混合时,铝原子迅速分解水分子,生成氧化铝和纯氢,反应过程无需额外能源。

(二)可持续循环系统

金属回收 反应后镓铟可从溶液中沉淀回收,重复使用降低成本; 副产品利用 反应生成的勃姆石(氧化铝水合物)是半导体、电子元件的工业原料,可进一步创造经济价值。展开剩余63%

二、低碳足迹:全生命周期的 “绿色验证”

(一)数据对比:碾压传统制氢

研究团队通过 “从摇篮到坟墓” 的生命周期评估(LCA)发现:

注:MIT 工艺碳足迹与其他 “绿色氢” 技术相当,且成本具备竞争力。

(二)关键减碳环节

原料选择 优先使用再生铝(碳足迹仅为原生铝的 5%); 工艺简化 无需高温、高压或复杂提纯,能耗显著低于电解水; 运输优化 可运输固态铝颗粒而非易挥发的氢气,降低储运风险与碳排放。

三、应用场景:重塑氢能产业链

(一)燃料站的 “即产即用” 模式

流程设想 回收废铝→粉碎 + 镓铟处理→运输铝颗粒至沿海燃料站→按需与海水混合制氢→直接加注车辆 优势 避免氢气长距离运输,利用海水资源实现 “就地生产”。

(二)交通与能源领域的多元适配

公路交通 氢燃料电池汽车加注 1 公斤氢气可行驶 60-100 公里; 特种场景 设计小型反应堆(如水瓶大小)为电动自行车、水下航行器供能,无需外接电源; 离网能源 为偏远地区提供分布式氢能,替代柴油发电机。

四、未来展望:从实验室到商业化

目前,MIT 团队已完成 ** 桌面实验→小型反应堆(电动车级)** 的验证,下一步计划:

扩大规模 开发工业级反应器,探索万吨级制氢产能; 成本优化 通过规模化生产降低镓铟使用成本,提升副产品回收率; 政策协同 推动废铝回收体系与氢能基础设施联动,构建循环经济闭环。

“这项技术证明了铝作为清洁能源的潜力,” 主要作者 Aly Kombargi 博士指出,“它为低排放氢能的规模化应用提供了一条可扩展路径。” 随着全球对 “绿氢” 需求的激增,铝基制氢或许将成为破解氢能供应链难题的关键钥匙,让 “金属 + 海水” 的组合,在能源转型中释放出惊人能量。

发布于:安徽省

上一篇:教育,如何优质均衡
下一篇:日本单周新增“苹果病”和百日咳病例均创新高